“放宽网约车标准”正是“包容审慎”监管

用车
2017
09/22
09:40
新京报
分享
评论

 “放宽网约车标准”正是“包容审慎”监管

有些政策不合适了,该调整就调整,该放宽就放宽。这会让公众看到政府对市场的尊重,并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监管方式更有信心。

近日,泉州、兰州等地放松了网约车准入制度,引发舆论对网约车监管新一轮动态的关注。

这其中,泉州市在网约车准入车型等方面,降低了要求。兰州市除了放宽网约车车型准入标准,还删除了网约车司机需获得当地居住证1年以上的条款,只要求获得当地居住证。

我国是全球首个明确网约车合法化地位的国家。在网约车问题上,决策层展现了对新业态、新经济的包容审慎态度。去年,网约车新政发布,获得社会广泛好评。随后,各地陆续公布自己的网约车细则。

从各地公布的网约车细则来看,都对网约车型和司机提出了具体要求,诸如车轴距、排气量、报废里程年限、司机户籍等。对于其中一些规定,舆论争议很大。

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曾公开表示,对于三四线的中小城市,由于其公共交通服务保障的能力客观上讲还是比较薄弱,网约车规模上可能会比特大城市、大城市要放得更宽一些。

此次泉州市、兰州市等地调整车型和司机标准,“放松”网约车准入门槛,是对此前过于苛刻细则的纠偏措施,值得肯定,也值得其他城市学习。

伴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地,相信可以增加网约车数量,缓解“打车难、打车贵”问题,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。

此事,其实也提醒着我们,在对新业态、新产业进行监管,要与时俱进。针对新业态、新产业制定的公共政策,最终的决定方,应该是市场和民众。

8601a18b87d6277f553846b222381f30e924fc16

在部分城市,网约车细则出台后,民众感觉到“打车难、打车贵”重新出现,这个就需要做思考了,是不是细则对网约车的监管过严了。如果是这样,那就该做适当调整。三四线城市,本身交通基础设施薄弱,本就没必要严格管控模式。

对于包括新业态、新产业如何监管,一直是一个难题。一方面,作为新业态,我们要秉持“包容审慎”原则,不能管“死”了;另一方面,在实践运行中,新业态、新产业也容易出问题,需要监管。怎么样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,确实考验各级政府的智慧。

对新业态、新产业进行监管,坚持“包容审慎”原则,就是充分尊重市场和民众的意见。监管者要顺时而谋,发现问题,该调整就要进行调整,否则只会弄巧成拙。地方政府既不要有“监管一步到位”的心态,也不要为了一些政府部门的“面子”而不顾市场和民众感受的“里子”。

新业态本身就处于高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,监管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空间,是正常的。

新业态普遍对传统产业形成了挑战,法律方面存在滞后,更要用互联网思维去进行监管。有些政策不合适了,或者,发现制定过严了,该调整就调整,该放宽就放宽。这不但无损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信,反而,会让公众看到政府对市场的尊重,并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监管方式更有信心。

来源:新京报

THE END
广告、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
网约车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

目前车企纷纷入局网约车主要瞄准中高端市场,将与滴滴礼橙专车、神州专车等平台形成竞争,对网约车专车市场格局或有影响。
业界
南京是观察中国出行市场竞争的绝佳窗口。
业界
关于九月初对网约车平台开展进驻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,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审慎推进中,有关调查和处理结果,部际联席会议各相关部委将适时联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进行公布。
业界
在大出行生态下的成熟战场,是滴滴美团,和无数迫不及待的车商。任何一方想要在市场份额上多迈进一步,都需要更成倍的“代价”。
业界
不符合条件的网约车与驾驶员,将在今年底前大量退出上海。
业界

相关推荐

1
3